《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2010年出版了第五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五版通过新增类目,调整完善类目体系,修改类名、扩大类目外延,增加使用注释等修订方法,补充了新主题、新概念,增强了类目主题的容纳性,明确了类目含义和使用方法;第五版新增类目2500多个,修改类目约
历史概况
《中图法》是中国目前图书情报界广为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以下简称《中小型表》)。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工作,早在1956年“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座谈会1957年,经广泛征求意见后“五分法
《中小型表》公布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组织地进行修订,致使其实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扩编成大型表的设想也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各大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迫切要求编制一部适合它们需要的图书分类法。这一议题在“全国省市图书馆馆长进修班1964年图书分类法编辑组内部出版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下册),下册中包括自然科学和附表部分。3月初又油印公布了其上册的未定稿,内容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部分。由于”的原因,草案与未定稿都没有最终结果。《大型法》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图书分类法,但其体系结构、标记制度以及编表技术为《中图法》所借鉴。1971年36个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3月完成草表并由北京图书馆以试用本的形式印出。7月至6个单位共同参加,在广泛征求各地图书馆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试用本进行了修订、补充,于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
《中图法》1979年在长沙召开了有关《中图法》修订的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修订方针、原则和修订重点,并成立了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简称《中图法》编委会),以接替原来的《中图法》编辑组,负责对《中图法》第一版进行修订。第一版修订工作始于4月,具体由《中图法》编委会下设的《中图法》修订组承担,修订组用1980年
12月在南宁召开了”,会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会建议”,国家标准总局采纳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1983年开始,《中图法》编委会着手分阶段地对《中图法》第二版进行修订。为此,先后在全国分区召开座谈会,收集汇总”,确定了《中图法》第二版修订方针、原则、重点、方法、步骤,随后成立了198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各类的修订初稿,于8月至6月,主、副编终审定稿交出版社付印。至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9年后,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从1999年2001年1.0版。2005年2010年